打記事起,我家就非常貧窮,時常因為買不起一盒火柴而發愁。每次做過飯后,奶奶就把灶洞里燃燒過后的火炭,埋在灰里作為火源。在如此艱苦的環境里,家里也就沒有什么值錢的家什。唯一一件值得炫耀的家什,就是放在母親臥室里的那臺標準牌縫紉機。
據說當時因為家里窮,母親沒過門時,就要求父親必須有時下流行的“三大件”(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)。這可愁壞了一大家人。一番東拼西湊,父親才勉強為母親買了一臺縫紉機和一塊手表,對于購買自行車一事,實在辦不到的父親只能保證婚后補上。母親這才勉強答應嫁給了父親。
母親是個地道的農民,勤勞能干,也心靈手巧,除了種莊稼是行家里手外,還能做出漂亮的鞋子。
做鞋子是個技術活,需要剪鞋樣、打袼褙、納鞋底、滾鞋邊等等工序,但母親卻不厭其煩。農閑時節,她每年都要為家里老老少少做好冬夏穿的鞋子。
別人做布鞋多數都是一針一線納出來的,但是我家有縫紉機,因此納鞋底,滾鞋邊這些活計,母親都是在縫紉機上完成的。
縫紉機是那種腳踩式的老式縫紉機。每次啟動前,需先將要縫制的物料折疊好,壓在縫紉機的針腳下,再用手扳動右邊的啟動轉盤,接著再趕緊踩腳下的踏板,一前一后,相互協調,像極了駕駛員在用手掛擋的同時,腳下也在控制離合器。做好這些,不一會兒便聽見縫紉機工作時的“噠噠噠”聲音。物料在機針下緩緩前移,母親就需把握好方向,不然稍有不慎,機針就會偏移。不過,嫻熟的母親卻能夠輕松駕馭。在縫紉機有節奏的“噠噠’聲中,時常伴有母親愉悅的歌聲。
童年的時光里,我幾乎沒穿過一件新衣服。所謂的新衣服,也全是大人穿過之后,母親再裁剪一下,用縫紉機做成合身的衣服,經過熨燙之后便是我的新衣服了。盡管如此,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,這已經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享受了。
因為家里有縫紉機,無論是襪子破了還是褲子開了縫,母親全都在縫紉機上完成。后來,家里的經濟條件漸漸好起來,父母便在門前的莊院里另建了一所新屋。搬家后,老物件都被遺落在老屋里,唯獨那臺縫紉機,母親說什么也要把它一起搬進新屋。
再后來,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,我也沒再穿過母親“改裝”的衣服。不過,若是買回來的褲子拉鏈壞了或是褲腳太長,我還是習慣讓母親在那臺老縫紉機上處理。這倒不是為了節省開支,而是經過母親修改的衣服,穿在身上會感到特別舒服。
幾年前,母親因為突發性疾病不幸去世。自那以后,母親的縫紉機就再也沒有人動過。母親心愛的縫紉機,連同她生前為我們做鞋的鞋樣,一直擱置在家里二樓一個閑置的屋子里。每每看到那臺銹跡斑斑的縫紉機,我的內心就會泛起一絲絲傷感,母親一邊踩縫紉機一邊哼著歌的情形,就會浮現在眼前……
聲明:感謝作者,版權歸作者所有,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,還望諒解,如原創作者看到,歡迎聯系“新觀察網“,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。如覺侵權,請聯系我們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,感謝!